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觀察:如果我失去寫的能力


  原本是想梳理一下看完今年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片五部入圍影片的感想,但發現時間不足,反而會讓思緒更加凌亂而導不出文字的脈絡,因此先作罷暫緩一下。

  不過這也讓我回想起,今年年初的時候,一次畏懼自己如果寫不出任何字的感覺。所以寫了一首如果再也寫不出字來的詩,譬如任何形式的創作都像是如此。如果是牙膏有固定容量,用盡力氣也要擠出來般的相仿。

  我可以理解那種寫不出字、完全做不出作品來得比起瓶頸還要更為恐懼的想像。


  鍾曉陽在《哀傷紀》寫後的一次受訪便提到長達十來年沒有寫作的經歷與過程。其實她並非沒有寫作,只是轉換型式,例如幫別人寫劇本、或是指導寫作,反而是以另一種寫作者的多重身分在這個領域裡面看見不同的視角,說起來也算是另一種寫作的向度。於是,回顧過去字面上書寫的頻率與現在轉換的過程當中,我反而覺得是在沉澱與蒐集,像是一種見證的歷程。

-

任何被解讀的涵義

總有散落成灰的一天
長期酒癮的人踢翻手邊沉甸如石的酒瓶
它們維持傾倒的樣子
讓酒水流向睡在路邊無家可歸的人
把它們撈起來
垂落地拎著像是我們懸掛在列車的身子
所有已經流動成垂吊的過往之事

等所有家事
還有黃昏都已經到站了
即便回家的時間看起來稍晚
光線染黃得了一種無藥可醫的終極肝病
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賠
像是日子
像是生存
像是仰臥在地,戰敗的一方
不可避免地承受刺一樣的光束
照在身上
想盡任何方法讓影子拉長一點,
再拉長一點 


2015-01-10 初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