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繪本的一開始須指出指針的功用,並且強調其重要性
2.第二位智慧老人是否能夠以其他情節替代
3.女主角必須在最後用自己的力量做選擇,否則會趨於被動。
在第一個任務,我打算多花3~4頁篇幅描寫指南針能夠在甚麼地方用,已經決定描寫的事情聚集在喜好選擇類的事情上,這種選擇不具有絕對性,沒有一定的對錯,卻絕對和自己的價值和信念有關。
第二和三個任務,比較複雜一些,女主角從頭到尾似乎沒有靠自己的力量做甚麼選擇,智慧老人說甚麼,就做甚麼,且最後面的看到極光,並放下指南針並不明顯,很容易讓觀眾感到困惑。應該要在看到極光前,就選擇不用指南針,自己走一段路,這一段路必須走得戰戰兢兢,害怕緊張,還有些質疑困惑,還放不下指針。直到看到極光後,才真的放下了指針。具體要用甚麼情節代替第二次的智慧老人,還沒有想到滿意的情節。第一個智慧老人指出第二個智慧老人的住處,指示女主角方向,而第二個智慧老人則教女主角如何製針。在製作完針後,女主角感到空虛,並沒有解決問題。
藉由這樣的反差,我想要表達的是,智慧老人並不是萬靈丹,不要過度仰賴,真正的答案必須靠自己尋找,如此一來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法,如此一來才是真正相信自己。因此,小麥建議讓第二個老人不要出現,呈現出智慧老人只能指引大方向,而不是手把手帶我們去。我想到讓主角在森林裡遇到更大的困難,獨自克服,克服後才發現智慧老人所說的第二個智慧老人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標準答案不存在。至於那個困難我還沒想到,目前找到的書籍多是影視編劇為基礎所寫,希望能找到更多適合的書。另外我還想將「自我價值是不斷變動的,不是固定的指標」、「聽信其他價值,改到後來,都不認識自己了」,以及「害怕徒勞無功,質疑自我選擇能力」放進去,但這三件事和小學的事比較相關,起因也不同,正在想如何融入劇情。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得到許多驚喜,一是意外中,與「精神症與人的成長」相遇,讓我重新思考自己自恨的課題,在第五章自恨與自卑中,我的到許多共鳴。
只有就前後的關連來看方能顯出一個人是真的在反省自我,或只是吹毛求疵,或是兩種驅力都存在。這種步驟是最具欺騙性的,因為事實上我們的動機很少是純金的,它們常會混合著一些較不名貴的金屬。然而,如果大部分是金,我們仍舊會稱它為金。如果忠告朋友的動機是種具有建設性的幫助的善意;則我們會感到滿意。於是這種人就不會置身於“揭人瘡巴”的掌握中。他會說:“是的,我給你忠告,也許是善意的勸告。但我並不樂意這麼做,因我有時也同樣憎恨受到打擾。”或說:“或許我忠告別人只是為了喜歡覺得比他優越,或者為了諷刺他無法將某種特別情勢掌握得更好。”這種託辭都是騙人的,正因為其中真實的成分太少了。
這讓我感到很有共鳴感,因為目前找不到原文,可能要下周才能整理出甚麼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