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自恨之痛

     


     第一篇創作筆記先來聊聊我的主題。經過和老師、朋友聊後,發現自己的課題是:自恨。簡單一點就是討厭自己,舉例來說,我的日記裏面幾乎每一篇都在責備自己:哪些事情做不好、哪些東西虧欠別人。以前的我以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最近才發現這是屬於我的議題。我的痛就像孟克的吶喊,讓我扭曲,讓我的世界也跟著扭曲。
    定了自恨的主題後,為了挖自己更核心的想法,而不斷地觀察自己,分析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到後來,漸漸發現,今天的恨和10年前的往事分不開關係,很幸運的,那件往事是我的人生裡最痛的一樁。
    10年前,我喜歡上一個人,而他也是。但我對他很差,因為我們生長環境不同,我不覺得我們能一直在一起,當時我也覺得這樣做無所謂,直到我身邊原本的朋友以他為首一個個離開我,我才驚覺有些不對勁,一開始直覺式地不想接受事實,我們曾經這麼好,怎麼會?後來為了挽回,我請別人去問那些曾是我朋友的人,到底哪裡做得不好,並且一樣樣地寫下來,也去找書,一行行把重點寫下,把這張紙放在我身邊,隨時檢視,隨時看我有沒有又犯了哪一項錯誤,但這些沒有改變甚麼。那時的我好想消失,漸漸地,我不常講話,忘記走路的姿勢,心想如果希望總落空,那就別有希望。
    有些影響留到現在,譬如,重講這一段仍會止不住淚,譬如,不怎麼確定自己的意願,譬如,認為真實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在創作時,這些還是不斷地跑出來,當我逼著自己和不同朋友、諮商師、同學講述這段,說著說著,覺得這都是我自己的害怕和自溺,有甚麼好拿來作畢製的呢? 有害怕,有質疑應該是正常的吧?有自恨,不恨不就好了?繪本想要傳達的主旨是相信自己,說要相信就能相信嗎?會不會變老掉牙?我試圖否定自己的痛,想像各種失敗的可能。
     其實做成畢製,也不是要解決甚麼,只是讓有痛的人產生共鳴,讓她們在高牆的另一頭,不要這麼孤獨。重點是意識到痛、和痛共處。在〈聆聽疼痛〉這本書裡也有談到,深陷痛苦的人就像是被圍在高牆裡,因為無論用甚麼方法,都只有自己確實感覺到痛,而這樣的痛包含,痛本身以及痛徹心扉的孤獨感。當我們感到痛的時候,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然而,痛卻是最難表達與分享的情緒。語言文字的有限性,常讓我們覺得不夠用來表達我們的感受,或許能知道一個人正在痛,但實際痛的程度、痛的感覺,高牆外的我們只能想像。

    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停止訴說疼痛、停止向外救援。痛雖有其私密性,無法完整表達痛使我們感到挫敗,高牆也不會倒塌,但至少,留了一個孔讓高牆內的受苦者呼吸,與外界交流。以我最近訴說的經驗來看,這個說法是對的。雖然一開始很難為情,難以訴說又怕人無法理解,但大部分的人常給予建議和鼓勵,讓我和外在世界的分裂沒有這麼嚴重,因此我決定不斷地訴說,說給那些同樣擁有痛的人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